{蜜色影院}-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最新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日韩欧美高清播放器,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人妻教师痴汉电车波多野结衣,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風> 圖片新聞 > 正文
關注西街:活版“清明上河圖”盼增色添香

2014-01-08 09:59?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西街,是有鄉愁的地方。而事實上,對于很多人來說,西街還是現實中的機緣,和比鄉愁更貼近生活的情愫。

西街文化氣息濃郁,是不少愛侶的浪漫所在。   (陳起拓攝)

核心提示

西街,是有鄉愁的地方。而事實上,對于很多人來說,西街還是現實中的機緣,和比鄉愁更貼近生活的情愫。他們中有的在西街邂逅了人生伴侶,有的在西街開啟了藝術生命;有的祖祖輩輩生活在西街,有的數十年如一日保護關注西街;有的用腳步丈量過西街的土地,有的用紙筆記錄了西街的歷史。他們,不一定都是西街人,但他們跟這里的人們一樣熱愛西街,關心它的未來。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只不過沒有船,但它是活的。”他們中的陳世哲說。如何讓這樣一幅活版“清明上河圖”在時代的激流中,不被沖刷破敗,還要增色添香,值得所有泉州人思考。

□本報記者 孫燦芬 許雅玲 陳靈

他們,一直關注西街——

“給老街留出呼吸的空間”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

“西街是泉州古城的縮影,如同一條時光隧道。”黃真真說,從中山路的鐘樓到新華路,仿佛從現代穿越民國、清朝、明朝等朝代,直到1400多年前的唐朝。如開元寺那棵千歲高齡的古桑樹,歷經風雨,幾經劫難,依然郁郁蔥蔥。

她說,西街也是“宗教博物館”,容納了佛教、印度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西街亦洋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幾乎每條巷子都有名人故居、宗祠,如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跡董楊大宗祠、朱氏家廟、唐代名吏歐陽詹故居、明代理學家蔡清故居等。“西街的一磚一石都是歷史信息的載體,留住西街,等于留住古城的根。”

她建議,西街項目可先對西街片區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全面的調查和挖掘,再分類整理并篩選,不同類別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即便拆除缺乏保存價值的物品,也要給老街留出“呼吸”空間,不能再添加新的硬件。同時,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到物質文化遺產即老宅子里,動靜結合。“想象一下,在一處老屋的天井里,泡一壺鐵觀音,嘗點名小吃,欣賞南音或木偶戲,身心放松,是不是很美好?”

“記憶歷史風貌都要留住”

——古城保護專家吳永安

來到泉州市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成員吳永安的家中,他翻開了一本“空中看泉州”的攝影作品集,笑著說:“西街,是最具泉州風貌、最具保護價值的地方,每個角落都很精彩。”他指著照片上的紅屋頂說:“這些紅瓦有時間的積淀,有質樸的美。”

在吳永安的筆記本上抄著上世紀60年代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游泉州留下的詩——“東西雙石塔,南北一條街。夢現桑蓮境,醒存水目懷。清泉隨地涌,曲巷有花齋。蓬勃新生氣,何妨且住佳。”寥寥數語,魅力西街的形象躍然紙上,讓吳永安感嘆,“西街故事多啊!”

作為古城保護專家,吳永安認為西街的保護和發展要堅持三個原則——留住記憶、留住歷史、留住風貌。“在保持原始風貌的基礎上,修繕、補充一些相應的配套設施,保留老西街的原汁原味,這需要專業團隊,也需要政府投入。”

“已經消失的就不要重建了”

——原泉州市文管辦研究員鄭煥章

2004年5月到7月,受市城鄉規劃局之邀,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泉州舊城區遺址遺跡”文物考古科研課題組8位專家和特邀專家學者曾對西街片區開展實地踏勘。鄭煥章就是當時的文物考古科研課題組成員之一。

“西街改造整治,要著眼于名城保護、傳統民居維護和旅游資源開發,做實實在在的好事。”鄭煥章說,一些歷史上有名的文物和史跡如肅清門、蔡清“蒙引樓”等,已經拆毀消失,就沒有必要耗費大量資金、人力重建,“復建建筑一來與現存建筑不相協調,新不新舊不舊,地位尷尬;而且復建占用地面,對交通、當地居民生活等會造成較大影響”。

他們,一直住在西街——

“修繕老店面,讓生意更安穩些”

——亞佛潤餅皮店老板娘陳淑珠

西街亞佛潤餅皮店是一家百年老鋪。每天早上5點半,老板娘陳淑珠就來開店、備料、制作,直到晚上8點才收工。早上由師傅做潤餅皮,下午則由陳淑珠負責。她一手握著發酵后的面粉團,將它在鐵爐上涂上薄薄的一圈后又收回手里,一手拿著一塊小鐵板將潤餅皮撕起來。一天下來,店里要做近2000張的潤餅皮。

百年潤餅皮老鋪世代相傳,如今已經傳到了陳淑珠女兒的手中。“到了清明節,女兒就會來幫忙,現在技術已經比我還好了。”

聊起對西街改造的期盼,陳淑珠說,西街兩側老店鋪破損較為嚴重,她的潤餅皮店就曾在2008年大修過房梁。現在一下大雨,墻體還會滲水,希望政府統一規劃,或者允許個人翻修店鋪,“讓生意做得更安穩一點”。

“發動海內外泉州人保護西街”

——西街26號史家后人

史繼偕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曾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明代宰相制度廢除后,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因此史繼偕在西街的老宅也被稱作“宰相府第”。如今,史家后裔史經濟一家人仍居住于此。史經濟今年73歲了,從小在西街長大。在他的童年記憶里,西街狹窄,少有店鋪。開元寺場所大,是他和小伙伴們最佳的嬉戲地,他們常在里面捉迷藏。

1968年,周女士嫁入史家。她對這座老宅和西街又有不同的感受。“剛住進來時,老宅內外的水果樹很多。40多年來,房子越建越多,西街也越來越擠。”她說,每逢傳統節日,大宅院各家各戶都會集體祭祖,非常熱鬧,“聽說古代史家的公子少爺常常渡船夜游,玩夠后再回來。西街上老宅多,每戶都有故事”。

對于西街的未來,史經濟思考了很多,他認為要一口氣全部“修舊如舊”需耗費很大一筆資金,難度大。可先總體規劃,從街面建筑開始,由政府、民間團體、企業家和海外華僑合力保護西街。

他們,與西街有著奇妙的機緣——

“保留一方人神共居的家園”

——《泉州味道》作者顏瑛瑛

這位方逾而立之年的女子,十分相信冥冥中的機緣。確實,僅從她與西街的結緣,就可以看出她的這份相信,很有底氣。

那是2006年,西街改造的呼聲同樣強烈。當時還是記者的顏瑛瑛受命寫一個西街的專題。對于記者來說,選題確定后,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收集資料是“規定動作”,行話叫“做功課”。顏瑛瑛通過網絡,搜到了蘇的博客。這位生于西街、長于西街的小伙子,非常熱愛西街,整理了滿滿一博客的西街史料,還附送自己從小到大在西街各個角落的“時間照相簿”。

然后,他們走了文藝片的經典劇情。網絡的相識,發展到網下的相知、相惜,最后干脆扯證結婚。或許,正是因為有這位“老西街”幫開小灶,顏瑛瑛的選題完成得還真不錯,獲得了當年度的福建省新聞獎一等獎,題目大剌剌地就叫《寫給S.的西街情書》。婚后,兩位小文青最喜歡的事,就是繞著西街穿過一條條巷子。

“能不能把這些小巷子的曾經和現在寫成一本書?”在時任泉州晚報社社長楊國昕的提議下,顏瑛瑛將手邊近一年的古巷采訪資料進行了深度編輯修改,并于2009年春推出了泉州晚報社文叢之《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讀冊》。

“我的朋友蔡崇達曾經為《中國人物周刊》寫過一篇稿子,叫做《泉州:尋寶之城》,被多方轉載。”顏瑛瑛說,西街就是這樣一個泉州的微縮版,浸潤著城市的歷史、風貌、民俗和禮數。特別是每個月農歷廿六的勤佛日,那些洋溢信仰的臉龐和鼎盛的香火,讓人忘記今夕何夕。

保留這方人神共居的家園是很多泉州人的期許。顏瑛瑛建議,保留原來的青石古板、紅磚雅舍,保留西街建筑原有的味道,不僅僅修舊如舊,更要保留西街現有的生活風貌,“政府需要做的是出臺政策,確保現有的好安然無恙,現有的缺得到改善”。

“借鑒金門經驗改造老街”

——著名攝影家陳世哲

1956年,陳世哲8歲,因母親調換工作單位,全家搬入新購置的西街187號,“那時還是西街207號”。這兩年備受“驢友”青睞的民宿“舊館驛”青年客棧,租用的正是陳家的這棟宅子。從陳世哲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正式搬離這里,即使刨去中間到德化上山下鄉的17年,他在西街也生活了超過20年。

“那時候的西街呀,現在的年輕人是想象不到的。”打開記憶的閘門,陳世哲就像是孩童一樣,細數珍寶:“現在說起西街的小吃,大家可能只說得出西街面線糊和春餅皮。那時候,開元寺兩側的老字號老店鋪太多了,有賣碗糕的、賣肉粽的、賣醬瓜的、賣花生糖的、賣面線糊的、賣西洋蛋糕的;有賣燒香供品的,賣花燈的;有租小人書的,說書的,吞劍打拳賣膏藥的;有棉絮打被子的,染衣服的,做衣服的,反正當時的人腦袋瓜里能想到的,西街全都有。”時至今日,陳世哲依然記得,巷口賣醬油的叫朱星臨,綽號就叫“豆油臨”,還有一個賣紅糖的,也有跟行當相關的綽號,“綽號就像招牌一樣,體現老字號的真氣派。”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只不過沒有船,但它是活的。”陳世哲說,正是富有人間煙火氣息的西街,啟蒙了他的藝術生命,讓他學著以見證者的角度,記錄歷史。“學攝影是后來的事,我最先學會的,是街上的叫賣聲。”陳世哲說,幾年前,他還應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之邀錄制了多集《消失的市聲》,以模仿當年街頭叫賣聲的形式,喚起人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后來,這些節目還被臺灣媒體選中播出,讓很多臺灣人贊嘆“多有意思的泉州生活”!

“西街只能保護性開發,盡管這比拆掉重建還要困難,卻是唯一途徑。”陳世哲建議,西街改造的規劃,要多請專業人士參與,尤其是那些熟悉泉州歷史、典故和文物的專家,才能更好地梳理出“修舊如舊”的思路。此外,也可以借鑒金門原貌整修老街的經驗,完善配套設施、整治優化環境、引入文創產業,讓老街脫胎換骨、重現風華。

相關報道>>>

喚起鄉魂

有人參與的文化才能活

□駱中釗 泉籍建筑專家古民居研究學者

□早報記者 蔡紫旻 林福龍 實習生 周培菁/文 潘登/圖

本期話題

如何將“古董碗”與現代業態結合 實現永續發展?

泉州市兩會召開期間,以“西街復興”為代表的老城區復興計劃引起各方關注。如何對藏滿故事與歷史寶藏的泉州老城區進行保護性開發,令其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而不至于在時代洪流中走向沒落?昨日起,早報推出了“西街復興 群言堂”欄目,每期設置一個話題,邀請代表委員、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市民網友參與討論,暢所欲言。

你可以撥打互動熱線96339,或者@東南早報 官方微博,或者在@東南早報新浪官方微博置頂微博下建言獻策。

西街片區改造規劃方案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林勁松日前接受早報專訪時,將西街比作一個有待深挖價值的“古董碗”,需要懂它的人發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而復興的關鍵是提升街區業態,同時保護舊城肌理,提升配套設施,尊重居民意見等,體現出規劃專家們考慮規劃時的題中之義。

如何將西街的美,在保護的基礎上整理發掘,與現代業態有機結合?

泉籍建筑專家、古民居研究學者駱中釗提出了“讓傳統元素喚起人們的鄉魂,用鄉魂喚起鄉愁與鄉思”的觀點,“魂”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而一個街區蘊含的歷史文化,只有讓居民真正參與進來,才能真正熱鬧起來,進而實現街區的繁榮。

西街密集的紅瓦古厝

■專家專訪

鄉魂喚起鄉愁 吸引人氣才能繁榮

如今居住在北京的駱中釗是中國當代著名鄉村規劃專家,北京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總建筑師。他認為,古厝是泉州的魂,閩南古大厝在泉州的數量特別大。不論是西街片區的保護與開發,還是具體到古厝的保護與開發,都應該先了解其文化內涵,“知道好在什么地方,才能進行激活與提升”。

駱中釗說,想要讓西街的業態真正繁榮,首先要想辦法讓其熱鬧起來,西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歷史文化積淀。“讓人們參與到文化當中,先有人氣,才能繁榮。”

“古厝為什么這么美,如果了解它的時代背景,你就會發現,那是因為當時在外打拼的泉州人回到家鄉后,都在比拼建房子,房子建得美,能向鄰居展示自己在外面勤勞掙錢、辛苦營生并且有所成就,這同時也是答謝祖先的方式。”

駱中釗說,了解文化之后,應該想方設法喚起人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比如新興的一些街區,為什么在平安夜里人滿為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外來文化比起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更加通俗易懂,年輕人容易接受。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深厚,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用文化創意的方式開發,吸引年輕人參與,讓他們懂得,進而容易接受。”

駱中釗認為,西街要把業態做起來,首先要讓其熱鬧起來。“過去說泉州‘市井十洲人’,‘市井十洲人’最重要的是能吸引人,現在提出讓舊街繁榮,也要先吸引人氣。”駱中釗說,不少泉州人其實常常覺得閑暇時沒有地方可去,甚至跑到郊區游玩。“用傳統元素喚起鄉魂,用鄉魂喚起人們的鄉愁和鄉思,鄉魂就是傳統文化。比如元宵節,如果將燈會的時間拉長,讓更多市民參與;比如拍胸舞,過去不只是演員表演,而是普通人都參與跳舞。”

西街的滄桑古巷

先了解西街文化 再將其變得易懂

引入創意者 保護修繕開發古街

駱中釗說,舊街改造,路不用拓寬,建筑要限高,引入什么樣的業態,如何在保護中開發,顯得尤為關鍵,他舉西街古厝為例。

“西街的古厝,首先要有人住進去,不能光是有游客路過。古厝住進了人,才是真正的成功。”針對有些居民所說的古厝居住環境問題,駱中釗說,古厝最早建造時,居住是舒適的,只是隨著一代代人口的增多,古厝變得越來越擁擠,而基礎設施也變得不好。

“對于有產權的古厝,如果業主無法修繕維護,可以出租或者出售,由有想法的人進行創意整治,古厝承載著閩南文化,這樣也能讓文化傳承下來。”

駱中釗說,國內很多地方,近年來開始采取引入民間資本的形式保護開發古街區,比如徽州古民居,已在嘗試引入民間資本,由有實力的人進行開發、修繕,同時引導其控制人口密度,加強環境綠化與美化。

“古街區保護開發,不但要有商家經營,更要有人住進去,才能真正活起來。”駱中釗舉例,可以將古厝改成民宿、客棧,游客不光是參觀古厝,更能住進去感受文化,體驗當年的民俗。

養育一方的古井

★建言獻策

把西街保護復興

打造成“城市會客廳”

泉州作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的保護利用復興工作一直以來都被廣為關注,但因牽涉到產權,資金等方面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落實。

針對古城復興問題,民盟泉州市委員會建議,以古城區保護開發建設項目的各指揮部結余資產和財政預借的啟動資金為基礎,結合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讓金和城市建設配套費投入,接受社會捐款等多渠道籌措保護和更新資金。通過定期推出一定數量整修后的房屋上市拍賣,出售或出租來維持傳統民居保護更新工作的資金需求。

采取在城市新區異地安置或貨幣補償的辦法,減少古城安置房建設用地;對于納入保護復興片區或居住在保護建筑內的居民,可借鑒金門傳統民居保護措施和揚州、蘇州文化名城保護、改造的做法,采用獎勵、補貼、出借、合作、參與投資經營等形式,調動業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可采取產權置換形式,原房屋由政府收購或租用,分期分批修復利用這些保護建筑等。

把西街打造成我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會客廳”。西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泉州作為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城市文脈跨越千年,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在海內外凸顯。建議將西街的保護復興項目打造成泉州的文化家園、精神家園,打造成閩南文化的展示窗口,古城活化的示范項目。

集聚大量古街巷、名人宅第和名勝古跡的西街片區改造,一直深受市民關注。一些專家學者、文化名流、旅游從業者,也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渠道推介西街之美,展示古城之韻。

泉州學研究所所長、《閩南》雜志主編林少川說,西街保護與開發,應該能夠代表“東亞文化之都”,他提出了“走東走西、看東看西、吃東吃西、買東買西”的未來西街四要素。

長期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潘立飛則也常常這么告訴游客:“泉州是一座活著的宋城;駐在華僑新村,行在中山路;一定要去轉轉泉州的小巷;泉州的海岸線是福建最長以及最美的。”

人們相信,經過細心打磨的西街,一定能夠成為泉州人的文化精神家園。

■專家學者

□林少川 泉州學研究所所長、《閩南》雜志主編

四樣“東西”讓西街展現“文都”魅力

林少川說,西街改造,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拆遷”或“拆建”,而是體現“東亞文化之都”的歷史風貌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代表國家“東亞文化之都”形象,因此,應該好好考慮定位,站位要高。

他說,要將西街打造成為體現泉州文化底蘊特色的一條旅游步行街:即建成集文化、旅游觀光、風味特色小吃、購物、休閑于一體的商貿街區,成為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并駕齊驅的獨具特色的“文都”,成為來泉州游玩的首選與必到之處。

西街的特色與價值是歷史文化,而開元寺、東西塔更是國家級文物保護最珍貴的文物古跡的突出代表,周邊眾多的名人故居、城心塔等文物,都應就地加以保護與復修,以人文景觀來吸引游客。

林少川告訴記者,“走東走西、看東看西、吃東吃西、買東買西”,這四樣“東西”,是打造西街“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特色步行街的“四要素”。

第一,“走東走西”,首先要有得走,走得有價值,西街不長,但“滿街都是文化”,“步行街”周邊應設立大型停車場,讓旅客放慢腳步在西街充分感受“文都”魅力。

第二,“看東看西”,漫步西街,開元寺、東西塔最吸引眼球。

第三,“吃東吃西”,風味小吃,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吃文化”最熱鬧,最能留客,最回味無窮。

第四,“買東買西”,走完看完吃完之后,還要購物,帶走最具泉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創意產業藝術品、風味小吃等“伴手禮品”,更有紀念意義。

由古厝改造的小型圖書館也讓人流連忘返

■業界人士

□潘立飛 福建省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四句簡介推廣泉州古城之美

除了音樂人,潘立飛的另一重身份與老城區的關系更加密切——他曾在西街開設民宿,現在則在老城區經營民謠吧與咖啡館。

潘立飛說,他曾經不喜歡泉州。“對家鄉的愛,也是一點點累積著,越來越多。”

直到現在,潘立飛和身邊的一群朋友們,組建豆瓣小組,管理微信公共賬號,編寫長微博,不遺余力地義務推介泉州。每次遇到來泉州旅行的游客,他只用四句話推介:

“泉州是一座活著的宋城;駐在華僑新村,行在中山路;一定要去轉轉泉州的小巷;泉州的海岸線是福建最長以及最美的。”

“老城區不缺少歷史文化,缺少的是將歷史文化‘翻譯’給年輕人與游客的方式。”潘立飛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應該向沒有太多啟動資金,但是擁有無限創意的年輕人敞開門,讓創意成為溝通老街區與商業效益的橋梁,這樣西街才能建立起新興業態。

剛過去不久的平安夜,以西街為代表的老城區人流稀少,而豐澤區領show天地、萬達等新興街區、商業體卻人滿為患。潘立飛認為,新興街區的成功,并不能動搖老街區的優勢。“游客們來泉州,不會想去萬達逛街,但是會想去老城區走街串巷,時下的很多旅游者,到了一個地方,并非去看景區,而是找一個地方發呆,體驗市井生活。”

潘立飛說,“東亞文化之都”的核心要有旅游,要能吸引游客。

西街需要有說服力,要有存在感。潘立飛說,古城歸古城,也需要有一些新鮮的其他城市沒有的東西,比如咖啡館、小茶館等創意商家,應該植入古城的文化,進駐古城,而一些工作室、創意產業,應該得到政府扶持,不能任其自生自滅。

★建言獻策

■代表委員

借鑒橫店做法

打造宋元影視基地

□王偉明 市人大代表 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

“西街復興是一個工程浩大、技術難度很高的項目,其中涉及資金問題、文物保護、建筑改造等層面,需要慎之又慎、通盤考慮。”談到西街片區復興時,王偉明這樣概括。

他認為,作為一條具有千年歷史的老街區,它在泉州古城的地位毋庸置疑,目前除了散落在街頭巷尾、數量不菲的歷史遺存外,一幢幢民宅緊密排列,人口密度高,可操作的空間有限,“但街區改造必須配套一定數量的公共設施,比如廣場、購物中心、停車場等”。

“借鑒橫店影視城的做法,通過一系列的改造,重現宋元時期西街勝景。”王偉明建議,以開元寺東西塔為核心,按照宋元時期建筑風格,對街區進行保護性改造,打造成一處宋元影視基地,吸引電視連續劇來泉取景拍攝,“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資金方面的壓力”。

■網友聲音

保留古跡古屋

培育新黃金商圈

針對古城復興和西街片區改造,很多網友積極加入討論。

有網友建議:“可以進行復古步行街的改造,利用開元寺的旅游資源,增加一些古香古色的客棧,以帶動旅游經濟。該地段完全可以做成連接東街跟中山路的又一黃金商圈。”

有位網友說:“建步行街是要有周邊交通支持的,否則僅是空談。要進入步行街前要用什么交通工具應先考慮,在什么地方下車才進入步行街,除了新華路下車尚可,在鐘樓就擁堵了。”

有網友提出:“建議市政府特別是規劃部門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制定古城整修的具體方案,在強化指導和引導的前提下,允許市民自行修繕、建設、開發、利用,要各級各方共同努力,走出一條全民參與的建設路子。 ”(記者江曉媛/整理)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