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最新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日韩欧美高清播放器,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人妻教师痴汉电车波多野结衣,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好風尚 刻石上 石碑刻錄泉州鄉規民約傳承數百年
http://www.by1520.com? 2024-04-22 11:41:33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林杰

近日,泉州市公布第二批優秀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這次共有15篇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上榜,內容涉及鄉村民風、生態文明、移風易俗、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

鄉規民約是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制定或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長期以來,一些蘊含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與樸素道德準則的鄉規民約在規范基層社會生活、凈化社會風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被稱為“東亞文化之都”的禮儀之邦泉州,自古以來就記載并傳承許多優秀鄉規民約,部分記載于當地史志、碑石等處,這些碑石上的“鄉土規矩”與民間口口相傳的不成文規矩共同規范和引導著當地人們的言行。

位于涂門街上的府文廟,是泉州古代最高學府。

府文廟前的示禁碑刻

位于涂門街上的府文廟,是泉州古代最高學府,也是我國東南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規制最完備的文廟建筑群。歷代泉州地方官員和鄉宦名賢都尤其注重泉州文廟和學宮的保護,在如今文廟大成門右前方,立有清代的《本府正堂金示禁》《泉州府儒學會同晉江縣正堂趙嚴禁》兩塊示禁碑,分別為泉州知府和泉州府儒學會設立的鄉規民約。

《本府正堂金示禁》碑

示禁碑是中國古代官府用來宣傳教化、加強社會管理的一種方式,其將禁止性的規定或者告誡刻在石碑上,然后立碑公示。《本府正堂金示禁》記載稱:“本府正堂金示禁:文廟柵欄外不許侵占、搭蓋,排賣貨物,污穢作踐。如違,立拿重處。”而《泉州府儒學會同晉江縣正堂趙嚴禁》的內容則為:“泉州府儒學會同晉江縣正堂趙嚴禁:文廟泮宮柵欄內外不許排列貨物及作踐污穢。如違,拿究不貸。”

從碑文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都是講述當時泉州府文廟柵欄外出現侵占土地搭蓋房屋,擺攤設點販賣貨物,亂扔骯臟、不干凈物體的現象,為維護府文廟周邊環境,府縣兩級官員及本地儒學會出面告示。

碑文結尾的日期皆為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四月,落款分別為“紳士同勒石”和“紳士仝立石”,立碑的“紳士”也就是古代鄉紳,除了經濟地位外,其在當地一般擁有較高的威望,能夠服眾。除了內容和落款相似,這兩塊石碑在高、寬、厚上都實現了厘米級的一致,顯示出當時石碑雕刻匠人的精湛技藝。

奉圣宮內的“六諭”之訓


在泉州鯉城區奉圣巷有一座宮廟,因供奉圣旨金牌而得名“奉圣宮”,是古城僅存的幾個約所遺址之一。

在泉州鯉城區奉圣巷有一座宮廟,因供奉圣旨金牌而得名“奉圣宮”。奉圣宮是明清兩朝代崇奉圣諭的宮廟,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傳為建于南宋的五顯廟改建成,主祀畬族人田都元帥雷海青。奉圣宮所在地曾是畬族、漢族民眾聚居地,在古代,每有大事,漢畬民眾相約于奉圣宮商議,制定鄉規民約,為議事之所,奉圣宮是古城僅存的幾個約所遺址之一。

宮內兩側墻壁上,各有一塊高大的石碑,高2米多,碑上楷書字刻用紅漆沿著邊緣描出文字,字跡斷斷續續,碑面裂痕斑駁。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曾鑒定,兩碑一塊是《奉圣約所碑》,一塊是《重建奉圣廟碑記》。

《奉圣約所碑》由明萬歷狀元莊際昌立于明朝崇禎年間,碑文共有楷書15行,內容是“六諭”,教導當時奉圣鄉鄉民,要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六諭”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的一系列教化民眾的六條基本準則,通過鄉約等方式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促進社會和諧與提升民眾的道德修養。

歷史上奉圣宮曾遭遇兩次大火災,兩塊石碑立于第一次火災重建時,又在最近一次大火中被燒壞。第一次火災記載于《重建奉圣廟碑記》:奉圣宮崇禎八年(1635年)十二月毀于火災,吏部郎中林孕昌將其移至巷口重建,翌年四月復建竣工。1972年12月8日晚奉圣宮發生第二次火災,宮廟中僅存石獅、石虎、符牌、碑記等文物,經歷火災和常年風化的碑記部分字跡脫落,但碑體大部分保留了下來。

勸導保護文物的蔡襄祠《告示》碑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祖籍泉州的著名臺灣作家余光中曾為洛陽橋寫下同名詩作,詩中提及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在泉州參與并主持過洛陽橋的建造。

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當地人民為緬懷、紀念蔡襄建橋功績造福一方而自發捐資興建蔡襄祠。蔡襄祠內石碑眾多,既有舉世聞名的《萬安渡石橋記》石碑2方,由蔡襄撰文并親筆題寫,也有內容獨特勸導保護文物的《告示》碑。

《奉圣約所碑》,內容是“六諭”,教導當時奉圣鄉鄉民,要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告示》碑碑文啟首處曰:“晉江縣知事張,為出示嚴禁事。”表明頒布者的身份為民國時期晉江縣的張縣長,也是一塊示禁碑。碑文中段介紹了立碑的背景:“茲乃于祠前設立灰窯,以致煙臭熏騰,布滿堂宇,不敬孰甚!本縣來守斯土,凡鄉賢名宦各祠,及諸名勝遺跡,責應保存。”意思是當時有人在祠堂前面設立灰窯,以致臭味的煙氣彌漫,充滿整個祠堂,這是對蔡忠惠公非常不尊敬的行為。縣長為了保護蔡襄祠堂提出“姑念鄉愚無知,從寬令其折毀,毋得違延致干究辦。并責成橋南鄉長,嗣后有如灰窯等類,不準在蔡公祠附近設立”的處理辦法。

據了解,1917年晉江縣張縣長頒布《告示》以后,沒有一個村民敢在蔡襄祠附近建灰窯或做出其他有損蔡襄祠的違法行為。2002年橋南社區居民委員會制定的《萬安街道橋南居委會文物保護公約》實行后,保護洛陽橋、蔡襄祠成為每一個村民的自覺行動。

鄉賢互助的《青陽鄉約記》

五店市傳統文化旅游區有多座名人舊宅和家廟

漫步在晉江市梅嶺街道五店市傳統文化旅游區,能看到多座名人舊宅和家廟。“青陽蔡,五店市”,五店市成為青陽一個帶有古老韻味的別稱。據《晉江縣志》記載:“青陽山之南,南坡為陽,故名青陽,氣清而溫陽。”點出青陽地名的由來。

位于五店市東面有一座石鼓廟,石鼓廟左前方有一座鄉賢祠,祠內天井中立著石碑《青陽鄉約記》。明嘉靖年間,莊用賓等泉州縉紳在繼承蔡清開創的學術傳統之外,從京師帶回新觀念,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造社會,青陽鄉約應運而生。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莊用賓的啟蒙老師、時任四川布政司的洪富應鄉民所請,撰寫《青陽鄉約記》碑文立于鄉約所中,以為表彰。后來莊用賓離世,青陽鄉約的歷史也暫告一段落,但鄉賢祠卻被保留了下來,萬歷十六年(1588年),由包括張瑞圖在內的80多名社會名流聯名重鐫。碑身為花崗巖,高2.2米,寬0.91米,但并未只言片語提及重立原由。

從《青陽鄉約記》記載的內容來看,主要闡述德行相勸、省察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方面內容,體現了古代鄉賢的仁愛之心、急公之義、端正之儀、惠政之功和澤鄉之績。從鄉約管理的事務范圍看,也可處理諸如戶婚、田土、斗毆等,至于詐偽、人命等重大刑事案件,則需告官處理。

《青陽鄉約記》在當時的晉江引起巨大反響,甚至到了清道光年間,莊用賓的事跡還為鄉人所懷念。青陽鄉約的形成與延續有其偶然性,但鄉賢祠長達數百年的存在表明青陽鄉約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資源和傳統。

位于涂門街上的府文廟,是泉州古代最高學府。如今文廟大成門前,立有清代的《本府正堂金示禁》《泉州府儒學會同晉江縣正堂趙嚴禁》兩塊示禁碑,分別為泉州知府和泉州府儒學會設立的鄉規民約。(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邱豐/文 王柏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