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最新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日韩欧美高清播放器,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人妻教师痴汉电车波多野结衣,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我在海滄“點亮”鄉村
http://www.by1520.com? 2023-08-05 21:09:43 林清智 林麗明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林瑤

圖為赤土社老人活動中心。 受訪對象供圖

東南網8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 林麗明)暑期,面對到赤土社參加研學活動的人群,周文考心生感慨:“以前村里見到的都是自己人,現在每天都能看到陌生游客。”

赤土社是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洪塘村的一個自然村。生于斯,長于斯,年過五旬的周文考見證了村莊的變遷。對他而言,家鄉50余年來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40多年,發展緩慢,幾乎沒有很大改變,可以說是“暗淡無光”;最近3年多,仿佛駛入快車道,迅速成為網紅打卡點,人們都說它被“點亮”了。

總人口只有800多人,面積僅0.55平方公里,這個曾經平平無奇的村落何以逆襲?

近日,記者走進赤土社,探尋點亮鄉村背后的探索與實踐。

貧困山村迎來關鍵轉折

藍天白云下,整潔的硬化路面向北延伸至天竺山腳下。路邊,一座座紅磚古厝、一個個美麗庭院錯落有致,綠樹、蔬菜、各式彩繪點綴其間……如今的赤土社,美得像一幅都市田園風光主題油畫。

院墻上隨處可見的改造前后對比圖,提醒著外人這個村莊的過去——如果說,眼前的世界是彩色油畫,那么曾經的赤土社如同黑白照片。

這曾是一個村民收入依賴于水稻等農作物的貧困村。周文考說:“以前村里就連商店都很少,有親戚過來想請人家下館子吃頓好的,要到3公里外才能找到餐館。”

改變,始于2020年。

洪塘村黨委書記王清鉆介紹,2020年,廈門市鄉村振興試點村第二批試點啟動,作為洪塘村的7個自然村之一,赤土社入選試點名單。“赤土社在天竺山腳下,天竺山是廈門的后花園,自然生態環境比較好。赤土社還緊鄰兩個地鐵站、靠近廈門市委黨校,發展潛力大。與此同時,村莊風貌多年來沒什么變化,有強烈的發展需求。”

圍繞赤土社的區位優勢,洪塘村委會和東孚街道辦打算將其打造成休閑旅游樣板村,深度融入天竺山旅游與廈門城市發展。

彼時的赤土社,纜線凌亂,道路破爛,雨天污水橫流。想要發展鄉村旅游,不能以“灰頭土臉”示人,得先提升顏值。

雨污分流、管線下地、道路硬化、房屋改造……一系列行動接續推進。在邊實踐邊摸索過程中,王清鉆發現,相比于硬件方面的施工,人的工作更難做,比如,拓寬村中道路需要勸說占道的村民,還要去化解一些存在多年的、由巷道引發的鄰里恩怨,而在推進美麗庭院改造時,不少村民觀望猶豫,擔心庭院美化或者家門口的路鋪好后變成公家的,于是對村里的公益事業不感興趣甚至比較排斥。對此,村“兩委”干部耐心勸說,但效果不佳。

就在赤土社的改造進入瓶頸期時,2021年春,在海滄區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洪塘村村委會與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簡稱“基金會”)結緣,一群臺青加入到赤土社的建設當中。

“我們變了,村莊就變”

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成立于2019年6月,旨在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經驗融入大陸鄉村振興工作,同時總結大陸美麗鄉村建設經驗,為兩岸城市更新、社區治理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持和服務,助力兩岸融合。

鄉村振興、兩岸融合,當這兩股時代大潮在海滄交匯,會激蕩出怎樣的浪花、演繹出什么樣的故事?

故事還要從基金會理事長李佩珍說起。

2014年,李佩珍帶著在臺灣累積15年的社區營造工作經驗來到廈門,與臺灣團隊參與鄉村、社區的改造工作,為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的美麗鄉村建設把脈。8個月后,合同項目結束了,團隊回到臺灣,而原以為只是過來出差的李佩珍卻留了下來。留住她的,不只是大陸的一系列惠臺政策,還有兩岸血脈相連的親切感和當地人民的淳樸熱情。

留下來后,李佩珍和院前社的村民們一起規劃、改造院前社。當時村里的年輕人大多是別人眼中整日游手好閑的青年。她說服這些青年一起動手去做,為村子變得更好去努力。在李佩珍的帶領下,他們依靠自己的付出改變了村莊的面貌,也扭轉了自己的命運,其中一位小伙在相關領導考察時自豪地說:“我們現在都是上班族。”

“那一刻我被感動了,覺得留下來是值得的,也種下了我在海滄工作10年的姻緣。”李佩珍告訴記者,后來院前社的這批年輕人還喊出了一個口號,“我們變了,村莊就變”。

該口號與基金會的鄉村建設理念不謀而合:“先造人,后造物”。即是指,先改變村民的思想,再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村莊公共事務中。李佩珍解釋道,如果不先去做人的工作,后續的鄉建鄉創工作難免磕磕絆絆,與其如此,不如早點解決人的問題。

“先造人,后造物”

與基金會“牽手”時,赤土社的建設正從“毛坯房”轉向“精裝修”的攻堅階段。在李佩珍的鼓勵下,一批來自兩岸的“80后”“90后”年輕人依托基金會在赤土社成立工作站,由基金會的社區營造員王嘉麟帶隊。

王嘉麟是來自臺灣高雄的高山族女子,2018年,丈夫到南安尋根成功后,她便舉家從高雄遷到廈門海滄。對她而言,前期工作的困難源于跟村民不熟。于是秉持著基金會的理念,她和伙伴們的工作從入戶調查、溝通交流開始。

相同的語言、相同的信俗,讓王嘉麟團隊自然融入赤土社的群眾中。用周文考的話說,“他們一步步把村民尤其是老人家的思維打開了”。

啟動赤土書院的公益眾籌、配合施工單位進行現場維護說明,是基金會進入村莊后的第一個任務。書院的前身是一座存放廢品、雜草叢生的古厝。有村民認為,古厝沒有人住,沒有必要浪費錢去修繕。對此,臺青們陸續召開村民大會、書院眾籌說明會以及書院眾籌會,協助募集了近10萬元的資金,村民也從一開始的陌生到認同,從那是“別人家”到這里是“我們家”。

這是一座老宅的新生,更是一群人的轉變。

在書院建設過程中,村民們捐出家中珍藏的老物件,在書院的“記住鄉愁”展覽上展示。其間,一位村民推來了一輛老式的二八大杠自行車——當年,他父親正是用該車載著一家人從安溪的山區來到廈門,至今已繁衍至第三代人。“這輛自行車對他而言是無價之寶,他對我們的信任是無價的,這充分說明了村民對臺青工作的認同,也是村莊向心力的一個體現。”李佩珍感慨道。

古色古香的公益書院修繕完成后,成了村民的“共享客廳”。臺青們持續通過讀書會、親子溝通課等公益課程加強與村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的家長成為志愿者,參與書院的運營。

如果說共建書院讓臺青和村民們平穩度過了“磨合期”,那么“赤土開心婆婆”的“重出江湖”,則讓雙方進入了“蜜月期”。

2021年7月,王嘉麟通過茶話會和日常閑談得知,村民們想成立已經停辦多年的西鼓隊。當年的西鼓隊成員,如今是平均年齡70歲左右的老太太。王嘉麟帶領團隊入戶數十次,請西鼓隊的兩位靈魂人物擔任隊長,并找到了十幾年前教她們打鼓的老師,重新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隊伍。

西鼓隊重組后,腰鼓隊也成立了——成員的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兩個隊伍的成員被臺青親切地稱為“開心婆婆”,她們的作用遠不止在喪事和民俗活動中進行表演那么簡單,還帶來了久違的人間煙火氣。

“‘開心婆婆’都是各自家中的長輩,她們每次在村里打鼓都有一群粉絲圍觀,甚至有其他村的村民帶小孩來看。時間久了,村里氛圍就活潑熱鬧起來了。”王嘉麟說,“開心婆婆”還貢獻了推動村莊建設的“她力量”,她們在家中擁有很大話語權,有些工作推進不了的時候,請她們出馬事半功倍。

“我從對岸來,筑夢鄉野中”

人心齊了,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臺青與村干部一道帶著村民們打造了一個個美麗庭院,赤土社變成了整體風貌一致的共同家園。

筑巢引鳳來,在村委會的努力下,兩家企業與赤土社簽訂村企共建協議,分別成立了錦熹陶瓷館和元初會員體驗中心,為鄉村振興賦能。

相比于村容村貌的改變,王清鉆認為,這兩三年,村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的變化更可喜。“他們熱情、熱心,熱衷于參與村莊建設,需要出力的時候都很積極。”

被改變的,不只是赤土社里的人和物,還有來自海峽對岸的一位青年。

今年是李佩珍來到廈門的第十年,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臺胞來到廈門、扎根廈門,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和社區治理工作。

來自臺灣新北的“95后”姑娘徐如儀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她通過應聘從臺灣跳槽到基金會工作,并于2022年被委派到赤土社,接替王嘉麟,與大陸社工林莉莉一道繼續幫助村民們“走出小家、共建大家”。

那時,赤土社正處于發展研學旅游的起步階段。徐如儀發揮特長,幫在家創業的村民設計店面招牌、菜單、宣傳冊,引導村民讓前來研學的孩子體驗播種、割稻,并將大米、蜂蜜、扁食等土特產包裝成“助農大禮包”,提升農產品售價;她還和搭檔一道,嘗試著把村莊的旅游資源串聯起來,讓研學體驗擴展到磨豆漿、打糍粑、做青團、包扁食和粽子、畫風箏、做陶瓷等內容,并培訓由當地村民組成的導覽隊,讓村民擔當解說員。

不知不覺,徐如儀已在大陸工作生活兩年,如今,她的父母和兩位表弟、表妹也來廈定居。像徐如儀一樣的臺青還有許多,他們中有的通過基金會先就業再創業,有的已經娶了閩南媳婦,扎根大陸。

曾有人問李佩珍,為什么要帶領一群臺青在福建的田間地頭工作?她回答:“因為我們看到了福建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中賦予鄉村的機會,這個機會讓村莊和村民都可以改變。我們不是在辦公室坐著畫設計圖紙,而是帶著村民一起做。在農村曬著太陽,我們的內心充滿陽光。”

“我從對岸來,筑夢鄉野中。”恰如赤土工作站內張貼的這句話,越來越多的臺青來閩追夢筑夢圓夢,他們在鄉村振興中見證兩岸融合,點亮鄉村的同時也點亮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越來越相信,我們做的是對的事情,腳步更加扎實了,也更有底氣。”眺望前路,李佩珍目光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