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最新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日韩欧美高清播放器,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人妻教师痴汉电车波多野结衣,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文明風首頁 > 地方巡禮 > 福州 > 連江縣
連江縣:紅色土地上的革命精神和志愿初心
http://www.by1520.com?2019-11-12 16:06:54 來源:?文明風 責任編輯:康金山

志愿隊30周年紀念日合影  連江縣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11月12日訊  蒲邊村位于福州市連江縣蓼沿鄉西北部是連羅北線交通的重點村落。在這塊土地上有革命先輩流淌的抗爭的鮮血有蒲邊志愿者留下奮斗的身影也有一代又一代蒲邊人艱苦創業、建設家鄉的豪情壯志。

蓼沿鄉蒲邊村山腳的住宅群新房林立、街道整潔,一座墻體斑駁剝落、庭前雜草叢生的“炮臺厝”靜匿其間,默默承載著關于85年前那場戰斗的記憶。

1934年8月,蘇維埃政府領導的赤衛隊、肅反隊員50多人,經蒲邊馳援先遣隊攻打羅源城。當時,蒲邊是國民黨基層統治與民團勢力盤根錯節的堡壘,他們以“炮臺厝”為據點,扼守蒲邊的南大門街口,成為紅軍游擊隊進軍路上的“釘子”。為保證馳援任務的完成,蒲邊青年鄭秋官不顧安危,引路包抄民團守兵,反動武裝猝不及防,被游擊隊擊潰。馳援的紅軍游擊隊準時到位,為順利攻克羅源縣城作出貢獻。

“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紅軍游擊隊為什么能夠贏得這場戰斗?”不少游客問。“答案就在于黨和紅軍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充分發動群眾,筑成了一道不可戰勝的銅墻鐵壁。”講解員鄭龍通回答道。

無論時光流轉,始終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是共產黨人不變的本色。

由“敵人”引發的戰爭激發了蒲邊人民革命斗爭精神,而由知青帶來的幫助則浸染出蒲邊人民不屈奮斗的品質。1962年6月16日,16名知識青年組成福州市建設山區青年志愿隊,來到蒲邊,分成三個小組到三個生產隊里參加勞動。

蓼沿鄉蒲邊村老支書丁進通說,他們在福州有工作,有安逸的生活,但是他們放棄那種安逸生活到農村與工農相結合,那時候在農村生活是非常艱苦的。

也許在熱血青年的眼中,農村的生活遠沒有他們最初想象的那樣艱難。在蒲邊的13年里,志愿隊隊員參加農業生產,創辦集體企業,開辦農民學校,輔導農家子弟,一時間,田間地頭,溪邊檐下,竟有了“田家有子皆習書,士儒無人不識麻”的山村奇觀。70多歲的丁進通老人少年時曾與他們一起參加農業生產,回憶起那段往事仿佛還歷歷在目。

據丁進通介紹,在蒲邊的十三年里,志愿隊隊員持筆從農,艱苦創業,帶領群眾創辦蘭水水電站,引電入戶;創辦碾米綜合加工廠,人力不動,用“電”動;開辟良種試驗田,過去一輩子一粒種,今天一畝地兩畝量;創辦夜校掃盲班,推廣農技講座,白天種田、煉山,晚上家訪、開課。

房檐下,單字一尺見方的標語——“紅軍(志愿者)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雖歷經風雨,仍清晰可見。這是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初心和使命樸素的概括。

時光荏苒,在這支隊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如今處處換了模樣。高聳的門樓、寬敞的村道,小吃鋪……走進浦邊村,人們被眼前的場景深深吸引。

1975年,上山下鄉結束了,但這些志愿隊隊員與蒲邊的故事卻延續至今。回城以后的他們把蒲邊當成第二故鄉,帶了一些華僑來,辦了很多事情,前前后后支持蒲邊辦事業,光資金大概有兩三百萬。搞了老人活動中心,使老人有地方玩,搞了公園,晚上可以跳舞,辦了學校,建了學校教學樓、教師宿舍樓,還有蒲邊的環村公路是他們支持建起來的。

在革命斗爭精神與蒲邊志愿精神的雙重熏陶下,蒲邊人民艱苦創業建設家鄉,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如今走在蒲邊村里,可以欣喜地看到在寬大筆直的公路兩旁,一幢幢新房鱗次櫛比,公園、廣場、文化活動中心等休閑場所配套齊全。

“戰爭年代浦邊幾乎家家都為革命作出了貢獻和犧牲,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讓這些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們用過上好日子!”蓼沿鄉蒲邊村委會主任鄭通華說。

除了完善基礎設施,產業轉型,尋求新的發展方向也是蒲邊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前些年,蒲邊村民主要從事石板材加工銷售,我縣全面關停石板材企業后,有的村民去外地經營生意,有的村民則在村干部的引導下種植油茶,發展生態農業。

蒲邊歲月,首在情字,人文關懷,唯業是舉。滄桑巨變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帶領連江人民群眾“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擔當和氣魄。如今,行走在連江浦邊,人們常會看到一群身著紅軍服、頭戴紅軍帽的人,在蜿蜒山路上有序行軍,在革命先烈墓前深情緬懷……許多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說,在浦邊村,他們感受到一次次心靈的震撼,經歷了一番番精神的洗禮。

偉大精神的感召和志愿實踐已化作連江老區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勁動力。從浦邊的濃密竹林,到蓼沿的山山峁峁,在連江人民的精神家園,一座座美麗的幸福家園正在崛起。(連江縣委文明辦報送)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主辦
東南網承辦
文明風網 版權所有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閩新備 20060504號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