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最新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日韩欧美高清播放器,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人妻教师痴汉电车波多野结衣,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福州衣食住行40年“進化史” 點滴間彰顯文明的進步
http://www.by1520.com?2018-10-31 09:21:24 來源:福州日報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波瀾壯闊,對普通市民來說,衣食住行的“進化”,是這部鴻篇巨著中最親切可感的一章。從黑灰“的確良”到時尚個性的服飾,從果腹到舌尖上的中國,從蝸居到廣廈千萬,從難得出遠門到說走就走的旅行,穿過物質(zhì)文明的歷史長廊,響起的每個足音,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生巨變的回應(yīng),也彰顯著福州文明的進步。

  中亭街舊貌,當(dāng)時市民交通工具以自行車為主。(福州市檔案館供圖)

  市民乘坐地鐵1號線出行。記者 葉義斌攝

衣:從黑灰風(fēng)格到時尚個性

從單調(diào)、保守的上世紀70年代服飾,到蛤蟆鏡、喇叭褲大行其道的上世紀80年代流行服飾,再到風(fēng)格多樣、設(shè)計前衛(wèi)的21世紀時裝……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衣著需求不斷發(fā)生變化,消費觀念和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服裝不再只是一種生活需要,更成為形象、氣質(zhì)的象征。

“以前,穿得暖是第一位的,馬路上放眼望去都是黑灰服裝,色彩和樣式都很單一。”1960年出生的陳國強家住臺江區(qū),他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一件衣服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候大家衣服上幾乎都有補丁”。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衣服的款式和材質(zhì)陸續(xù)增多。“當(dāng)時流行的確良,多用來做襯衫。”陳國強告訴記者,那時候很多人說的確良襯衫不用刷、不能曬,“其實是舍不得穿,怕洗壞、曬壞了”。

“不僅衣服,幾十年前得了一雙新鞋,從村頭穿到村尾顯擺,回來后趕緊拿布擦,再小心翼翼收起來。”陳國強說,大家多是穿塑料涼鞋、布鞋、解放鞋,皮鞋都是“奢侈品”。

如今,人們不僅要穿暖,還要穿得好,穿得漂亮、時尚。時值國慶,走在福州街頭,年輕人的穿衣打扮時尚前衛(wèi)、個性分明,就連老年人的服飾也多姿多彩。

“以前能穿暖就行,現(xiàn)在要穿得舒服、美觀,不光是身體的需求,還得精神上得到滿足。”陳國強感慨道。

食:從填飽肚子到吃出健康

“螃蟹、排骨、扁豆……”這是市民林愈女士家的國慶節(jié)日餐。“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xiāng)居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從當(dāng)初的填飽肚子到如今講究葷素搭配、吃出健康,每天都跟過節(jié)似的。”林愈說。

“1978年,我們夫婦的月收入加起來才100元出頭,現(xiàn)在已經(jīng)提高到7000多元了,你看變化有多大。”林愈指著自己的工資記錄本對記者說。

在林愈的記憶里,改革開放前,市場物資短缺,能填飽肚子已是不易。“日常生活用品全都憑票供應(yīng),包括糧票、肉票、布票等,不僅種類少,還限量供應(yīng)。”林愈說,那時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根本談不上存款,到月底都要借錢生活。“每年只有過年時,家里的餐桌上才會出現(xiàn)一些魚和肉。”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日子才漸漸好過起來。彼時,市場上購物的網(wǎng)點也多了,魚、肉、蛋等葷菜開始成為家里餐桌上的“常客”。而現(xiàn)在,林愈家門口開了多家大型商超、農(nóng)貿(mào)市場、便利店,商品種類豐富、應(yīng)有盡有,買什么都很方便。“付款也不用帶現(xiàn)金,直接用手機掃碼,幾秒鐘就完成了支付。偶爾不想出門購物時,用手機APP下單,商品半個小時內(nèi)就送到家門口。”林愈說。

  1983年,蒼霞新城。游源飛攝

  2018年,蒼霞新城。潘平方攝(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福州日報)

住:從蝸居到廣廈

“年內(nèi),蒼霞新城住宅小區(qū)將進行綜合整治,為居民打造更加靚麗舒適的社區(qū)環(huán)境。”家住蒼霞新城的唐慶旺讀著報紙,面露喜色。

唐大爺有句人生格言:“人呀,走三步,要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回憶從前,才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

新中國成立69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唐家的居住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唐大爺告訴記者,他是疍民后代。他的爺爺和祖輩們,過著“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漂泊生活。到唐大爺出生時,他們總算租到房子,從水上搬到了岸上。

當(dāng)時,他們一家人就租在蒼霞的棚屋區(qū)里,木板墻四處漏風(fēng),要經(jīng)常用紙一層層地糊在墻板縫隙上。“夏天悶熱,晚上只能在自家門口或堤壩上席地而睡。冬天漏風(fēng),往地上鋪上稻草墊子就睡了。”唐大爺說,他就在不足9平方米的房子里完成了結(jié)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屋內(nèi)沒有吃飯的地方,一家人三餐都是坐在門口解決的。

2000年,幸福來敲門了,蒼霞棚屋區(qū)正式動遷。一年間,蒼霞新城41棟住宅樓撥地而起,片區(qū)面貌煥然一新。唐大爺說,拿著鑰匙打開新房那一刻,心里充滿了幸福感。他的爺爺在水上漂泊了一輩子,他的父親在木板房里租住了一輩子,而他從9平方米的棚屋住上了60平方米的現(xiàn)代公寓。“手上拿著的,是從祖輩到現(xiàn)在的第一本產(chǎn)權(quán)證,能不激動嗎?”唐大爺說。

18年來,政府對蒼霞新城進行了多次整治,不斷完善公園、健身場所、消防等設(shè)施,居民不但居有其所,而且越住越舒適。

“過去有多艱苦,現(xiàn)在就有多滿足。”唐大爺說,目前,全市推進城區(qū)連片舊屋區(qū)改造三年行動計劃,他的兒子也搬進了更大、更新的高層住宅小區(qū)里,居住條件一代比一代好了。

行:從難得出遠門到說走就走

這個國慶假期,69歲的攝影師陳德琨打算挑個全家有空的日子,自駕去永泰云頂住兩天。“沒有提前計劃,一家8口人4輛小車,想走就走。”陳德琨說,從“互濟”買自行車,到一家4輛小車,生活巨變也在他身上發(fā)生著。

上世紀60年代末,因為交通不便,陳德琨沒怎么出過遠門。他說,當(dāng)時月工資才20多元,而一部自行車在170元上下,為早點騎上車,剛工作的他和同事成立“互濟會”,把工資湊一起,每月抓鬮領(lǐng)取,才提前騎上了新車。蹬著腳踏,聽輪轂飛轉(zhuǎn)的聲音,那心情無比美妙。自行車載著他穿行大街小巷,拍下了“自行車大軍”、摩托車騎手、第一代紅色夏利等老照片。

上世紀90年代初,新單位給配了摩托車。“從家到單位不到8公里,以前騎自行車累得直喘氣,還要花近1小時。”陳德琨感嘆,騎上摩托,福州城“縮小”了,攝影題材也更廣泛了。

55歲那年,抱著老來“瀟灑一把”的念頭,陳德琨考取了駕照,退休后第一年成為了福州幾百萬車主之一。閑時,叫上老友扛上相機,說走就走。世界變“大”了,平潭島的海上日出、霞浦的漁舟唱晚、永泰的云霧仙境……福州及周邊許許多多美景都進入了他的鏡頭。

現(xiàn)在陳德琨出行有了更多選擇,小車、電動車“長短途”搭配,公交網(wǎng)絡(luò)越織越密,外出有高鐵、飛機,偶爾趕趕時髦,掃碼騎上一輛共享單車去兜風(fēng)、健身。前年地鐵開通,愛嘗鮮的他乘坐了好幾次,“又快又穩(wěn),尤其適合老人家,等我開不動車的時候,地鐵也連線成網(wǎng)了,乘地鐵和公交,老年生活依然多姿多彩。”陳德琨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稿件來源:福州日報)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主辦
東南網(wǎng)承辦
文明風(fēng)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閩新備 20060504號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