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色影院}-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最新国产精品视频每日更新,日韩欧美高清播放器,色多多国产中文字幕在线,人妻教师痴汉电车波多野结衣,艳妇乳肉豪妇荡乳av无码福利

中共福建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
http://www.by1520.com  2011-12-28 14:57:25  來源:福建日報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認真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的工作部署,現就在更高起點上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推動福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近年來,全省上下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社會文明風尚逐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文化產業實力明顯增強,文化建設成效顯著,具備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思想道德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缺乏,推動文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重道遠。當前,我省正處在全力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凝聚全省人民智慧力量的重要源泉、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溝通兩岸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紐帶。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緊緊圍繞省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不斷開創我省文化建設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促進我省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為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和良好文化條件。

(三)主要目標。到2016年,文化發展的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格局。文化引領功能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更加堅實,公民素質明顯提高,“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廣為弘揚,精神文明建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文化惠民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適應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競爭力顯著增強,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領軍人物,文化產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福建成為全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到2020年,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在全國有影響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英才薈萃、文化實力雄厚的文化強省。

(四)基本原則。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正確導向,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著力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使全體人民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發展成果的享有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先行先試,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勇于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不斷推出文化創新成果;必須堅持彰顯特色,注重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賦予傳統文化更加鮮明的區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發揮好傳統文化在推動對臺和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正確處理文化領域各方面的重要關系,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統籌文化改革發展和管理,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

二、全面落實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八大工程”

(一)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工程

具體目標: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人心,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不斷加強,福建精神廣為弘揚和踐行,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形成。新增全國文明城市1-2個,創建一批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明單位。

工作舉措:

1.深化理論武裝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帶動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弘揚理論聯系實際學風,進一步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學習力、創新力、執行力。發揮黨校、講師團以及理論進基層示范點、各類論壇講壇等在推動理論進基層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等媒體的理論宣傳功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增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想理論教育實效性。密切聯系改革發展中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2.大力弘揚福建精神。廣泛宣傳“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使福建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開展福建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全社會營造自覺踐行福建精神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奮發圖強的斗志,彰顯福建文化軟實力。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宣傳教育,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國情省情教育、近現代史教育、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研究制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規定。加強以古田會址為龍頭的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建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業。深化典型宣傳,在進一步抓好詹紅荔、廈門航空公司等重大典型宣傳的同時,繼續培育樹立一批踐行福建精神的先進典型,發揮典型的示范效應。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組織全國、省級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絡,深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活動,評選表彰“福建省美德少年”。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強師德、醫德和網絡道德建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推進廉政文化建設。

4.提升文明創建內涵。認真實施《福建省“十二五”期間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規劃綱要》,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精心組織“講文明樹新風”、“公共生活好習慣”、“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情暖八閩、滿意服務”、“負責任地做產品”等活動,力爭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全國示范。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制定《福建省志愿服務條例》,著力打造福建志愿服務品牌。健全完善《福建省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管理辦法》和精神文明建設各類先進考評體系,推動文明創建工作始終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二)實施文化創作生產精品工程

具體目標: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實施,形成若干個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品牌;各文化藝術門類在國家級重點獎項評比中位居前列,培育形成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團隊,力爭各藝術門類每年打造1-2部(件)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在全國引起較大影響的精品力作,文化原創力不斷提升。

工作舉措:

1.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積極扶持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研究領域,建設一批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社科研究基地和學術平臺。加大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申報力度,積極培育一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學術精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學科建設,形成富有特色、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學科集群。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加強公共智庫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社會化,不斷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加強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建設。發揮高校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作用。

2.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以“五個一工程”、“百花文藝獎”為龍頭,認真組織實施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創作工程、重點文學藝術扶持工程、優秀少兒作品創作工程,不斷推出文藝精品。建立重點文藝作品創作題材項目庫,探索實行重點文藝作品創作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制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加強對創作生產的規劃引導,加大對特色文化歷史題材創作挖掘,著力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福建原創”。選擇武夷山、鼓浪嶼、三坊七巷、平潭等地建設創作基地和工作室,吸引國內外名家大師到我省創作生產。加強我省重點藝術科研機構建設,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搭建文藝作品交流、藝術理論研討的平臺。

3.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最高標準,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完善公開、公平、公正評獎機制,改進評獎辦法,合理設置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發行量等指標,提高評選的權威性、公信度、影響力和指導性。設立省級文化榮譽稱號,表彰獎勵成就顯著的文化工作者。設立文化精品創作專項資金,推動創作生產更多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影響的優秀文化作品。鼓勵和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參加國際、國內重要節展,積極推薦參加國家級各類評獎,培育催生一批在國內外領先的優秀文藝團體。運用現代營銷手段,加大優秀文化產品宣傳推廣力度。加強文藝評論隊伍和陣地建設。

(三)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具體目標:建成比較完備的省、市、縣(區)、鄉(鎮)、行政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縣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數字電影院、劇院,鄉鎮有綜合文化站,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村有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的目標,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切實加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總量與類別位居全國前列。

工作舉措:

1.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補助、委托生產、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加快推進一批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整合資源,擴展功能,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要健全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機制,擴大展覽館、科學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免費服務項目,推動各行業文化設施共用共享。發揮檔案、方志等存史咨政作用。加快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一批數字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實現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和縣級數字影院全覆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項目建設,推出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區。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

2.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堅持把社區、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大對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加快建設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村文化活動室、城鄉閱報欄(屏)。推進文化信息共享,加快農家書屋、公共電子閱覽室、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響。全面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大力推廣基層文化活動經驗,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深化藝術扶貧、文化低保工作,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經常化。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企業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把城市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鼓勵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流動服務、網點服務,做好主要黨報黨刊在農村基層發行和贈閱工作。設立省市兩級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

3.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開發。支持鼓浪嶼、海上絲綢之路、三坊七巷街區、閩系紅磚建筑等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信息數據庫。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投入力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和挖掘整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積極推進“烏龍茶制作技藝”、“南戲”、“木偶戲”等項目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加強文化典籍的保護整理出版工作,建設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

(四)實施文化產業提升工程

具體目標:圍繞打造全國重要文化產業基地,加快建立區域布局合理、產業結構優化、主導產業突出、企業實力雄厚、市場繁榮有序、福建特色彰顯的現代文化產業發展體系,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工作舉措:

1.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堅持優先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打造特色產業相結合,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文化創意等十大文化主導產業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75%,年均增幅超過30%。深入實施“五大文化產業工程”等重大項目,健全完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征選機制和項目儲備庫管理制度。制定實施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評選認定辦法,建設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重點打造10家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鏈條完整、集聚效應好、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引導特色文化產業有序聚集,發展壯大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特色文化城市、特色文化縣區、特色文化村鎮。培育發展青少年職業體驗、卡通動漫主題公園、互動式影視基地等文化互動體驗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

2.壯大骨干文化企業。支持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支持有實力的重點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做大做強省屬主要文化集團,到2016年實現省屬主要文化集團總資產、增加值“雙翻番”。支持重點文化企業依法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方式融資,研究制定支持重點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意見,推動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省廣電有線網絡集團等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力爭2016年全省文化企業在境內外上市達到10家以上。評選“福建省文化企業10強”,推動各地區、各行業門類形成一批文化龍頭企業。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國家許可的文化產業。扶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完善文化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3.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出版印刷、影視傳媒、演藝娛樂、動漫網游等重點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加快實施海峽數字出版、有線電視數字化雙向化、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等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生產、傳播數字化。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網絡廣播影視、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鼓勵文化企業研發數字技術、數字軟件、數字內容、網絡技術和安全播出等的關鍵共性技術。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業整體創新能力。

4.推進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圖書報刊、演藝娛樂、影視劇、動漫游戲、工藝品等產品市場,加快培育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要素市場。加強和規范各類文化產權交易所建設,繼續辦好海峽兩岸文博會、圖交會、版博會、印博會、藝博會、茶博會等文化產業交易平臺。積極探索建立無形資產評估、托管和質押機制,提升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引導孵化功能。加強行業協會建設管理,積極發展版權代理、知識產權評估、演藝經紀等文化中介行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流通產業,打造文化產品連鎖經營網絡。擴大休閑旅游、演藝娛樂、體育健身等文化服務性消費,探索建立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補貼機制。重點打造福州三坊七巷、廈門鼓浪嶼、武夷山“雙世遺”、福建土樓、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等海峽文化旅游品牌,推動全省5A級旅游景區打造特色文化演出精品,促進文化演藝、休閑娛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費熱點。

(五)實施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工程

具體目標:輿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傳播渠道不斷拓展,傳播技術和內容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傳播影響力不斷擴大,基本建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傳播體系。

工作舉措:

1.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以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構建統籌協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進一步加強正面宣傳、主題宣傳、典型宣傳,加強輿情分析研判,加強熱點難點問題引導,科學解疑釋惑,有效凝聚共識。做好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完善省市縣黨委、政府新聞發布及信息公開制度,健全應急報道和輿論引導機制,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深入持久地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

2.推進重點媒體建設。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強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重要媒體,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顯著提升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擴大有效覆蓋面。支持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發展網絡多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傳播載體,著力打造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現代全媒體集團。加強與中央媒體、境外媒體、省外媒體的合作,加強海西城市黨報協作網建設,提升東南衛視、海峽衛視、廈門衛視在全國的收視率,擴大廣播電視節目境外落地。推進應急廣播系統建設,構建上下貫通、統一聯動、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應急廣播體系。積極發揮僑刊鄉訊在對臺對外宣傳方面的作用。

3.加強新媒體建設、運用和管理。加大重點網站的扶持力度,支持東南網、廈門網等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著力打造在海峽兩岸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新媒體品牌。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充分運用“微博客”等網絡傳播手段,增強網上輿論引導的親和力、感染力。加大對原創網絡文化作品的扶持力度,培育具有我省地域特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產品。廣泛開展文明網站創建,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深入推進整治網絡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專項行動,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

(六)實施文化改革創新工程

具體目標: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立,合格市場主體進一步塑造;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不斷健全;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華人華僑文化交流中心。

工作舉措:

1.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按照中央要求全面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任務。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組建國有或國有控股演藝集團公司,加大文藝院團專業化市場化經營力度。積極穩妥推進非時政類報刊社轉企改制,支持組建一批專業性報刊傳媒集團。全面完成有線電視網絡整合、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等任務。鞏固拓展出版、發行、影視等企業改革成果,加快轉制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

2.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按照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的要求,深化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崗位管理和人員聘用制度,制定完善服務標準和規范,建立健全經費保障、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吸納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基層群眾參與管理。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管理辦法。

3.完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強化政府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建立省級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構,制定國有文化企業綜合效益評估考核辦法。健全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推動市縣兩級完善綜合文化行政主體,建立協調有序的綜合執法運作機制。健全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管理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強化文化市場日常監管,維護文化市場秩序和文化安全。

4.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辦好“福建文化周”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動,支持社團組織、民營企業、閩籍僑胞發揮對外文化交流獨特作用。擴大圖書期刊、音像制品、動漫網游等版權貿易,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應海外受眾需求的文化精品,全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實現年均兩位數增長。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鼓勵政策,加大省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中對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扶持力度。建立“福建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評審機制,重點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業和產業基地,推動更多福建文化企業和產品進入國家目錄。鼓勵文化企業積極參與境內外展覽展示交易會,發展文化產品國際營銷網絡。

(七)實施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工程

具體目標: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日益完善,文化交流品牌影響力更加凸顯,民間交往富有成效,文化產業合作取得突破,閩臺兩地文化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格局進一步拓展,實現對臺文化交流多元化、常態化、機制化,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工作舉措:

1.著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對臺文化交流平臺。認真貫徹《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挖掘平潭本土文化特色,積極探索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徑新舉措,推動平潭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前沿平臺和兩岸人民共有文化家園。堅持注重特色、強化功能,更高水平抓好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兩岸文化藝術節、海峽兩岸媒體峰會等重大活動,使之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堅持統籌開發、合理布局,進一步挖掘提升全省各地對臺特色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一批特色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擴大影響力,為增進兩岸同胞的溝通理解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積極參與每年在金門、馬祖、澎湖舉辦的各類文化慶典活動,不斷鞏固對金馬澎獨特的交流優勢。

2.著力打造更具凝聚力的兩岸共有文化。深入挖掘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和閩都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增強兩岸共有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強閩南、客家、媽祖、畬族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進一步辦好“媽祖之光”電視綜藝晚會、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等活動,提高閩南語、客家話等節目譯制能力。加強閩臺姓氏族譜和源流研究,建成閩臺同根族譜網上查詢系統。繼續開展赴臺族譜展、涉臺文物展、福建民間民俗展,以及媽祖金身入島巡游等反映閩臺文化淵源關系的專題活動。扶持制作一批反映閩臺兩地文化淵源、姓氏溯源、民間信仰等精品節目和出版物。加強對臺文化研究,積極開展閩臺歷史文化名人等各類學術研討活動。

3.著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基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合作中心。研究制定鼓勵臺商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舉措,吸納臺胞團體或個人來閩投資文化產業特別是新興文化產業,建立生產基地、地區總部、研發及營銷中心。以項目合作為抓手,加強與臺灣在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圖書出版、印刷發行、動漫游戲、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領域的對接,進一步延伸文化產業鏈。積極培育兩岸演出市場,建立閩臺文化產業市場網絡,推進海峽兩岸文化藝術活動的交流和商業性演出。引導臺灣演藝公司來閩設立分支機構,主動聯合臺灣演藝機構共同創作一批彰顯兩岸特色的藝術精品。

(八)實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具體目標:人才隊伍規模進一步擴大,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人才工作機制進一步創新,培養造就門類齊全、特色明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文化人才隊伍,使我省成為更富吸引力、更具創造活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到2016年,由國家和省里資助的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文化名家達300名左右。

工作舉措:

1.加快高層次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加強理論、新聞、出版、文藝領域拔尖人才和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專門技術人才的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專業貢獻突出、引領作用明顯的文化名家。抓好中青年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年輕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破格晉升、成果獎勵制度,促進更多名家大師涌現。重視培養文化專業人才,引導和支持文化企事業單位與教育機構聯合搭建文化人才培養基地,提高文化工作者專業水平和技能。大力引進緊缺文化人才,編制和發布緊缺人才引進指導目錄,對引進人才給予生活津貼、住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等相關優惠待遇。創新人才引進方式,以合聘、返聘、兼職和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重點引進文學藝術名家大師、文化創意和復合型文化人才。積極爭取國內外知名的高端文化實體進駐,拓寬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渠道,構筑文化人才高地。大力宣傳推介我省文化領域名家大師,提升我省藝術家知名度和影響力。

2.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制定實施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完善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加強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干部建設管理,配好配齊鄉鎮(街道)黨委宣傳委員、宣傳干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設立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對服務期滿高校畢業生報考文化部門公務員、相關專業研究生實行定向招錄。健全農村文化協管員隊伍的管理、培訓制度,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加強社區文化工作、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德育工作的隊伍建設。重視發現和培養扎根鄉土的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評選優秀文化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活動。

3.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健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職稱評聘、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為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創造有利制度環境。積極主動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追求德藝雙馨。推進分配制度改革,積極探索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技術要素和管理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的新路子。建立對突出貢獻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和重獎制度。重視對新媒體業態人才、民營文化企業人才的培養,對非公有制文化單位人員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項目、表彰獎勵同等對待,努力形成各類文化人才競相涌現的生動局面。

三、推動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保障措施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責任,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領導體制機制,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堅強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抓發展必須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發展的新觀念,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督促檢查。省、市、縣(區)成立由黨委或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文化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指導和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在黨委宣傳部,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選好配強文化領域各級領導班子,把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理論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駕馭意識形態領域復雜局面的干部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來。重視和加強文化領域干部培訓,全面提升文化干部隊伍素質能力。

2.形成推進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著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文化建設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宣傳部門要科學謀劃,統籌協調,加強具體指導。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部門要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提高輿論傳播能力、科學利用和管理新興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大力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制定相關投資政策。財稅、工商、金融等部門要切實落實關于文化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教育、科技、旅游、體育等部門要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和各自職能,積極承擔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人事、編制、人社、國土資源、信息產業、統計、商貿等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幫助和支持文化發展。支持人大、政協履行職能,調動各部門積極性,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發揮作用,共同推進文化改革發展。

3.健全政策保障機制。建立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從2012年至2016年,省財政每年安排省文化產業專項資金1億元。設立市縣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擴大百花文藝獎等文化事業專項資金規模,確定并逐步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業比重,制定鼓勵社會組織、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實施辦法。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圍繞財政稅收、市場準入、金融信貸、土地使用、社會保障、人員安置,制定促進文化改革發展更加優惠具體的扶持政策。完善文化產業統計制度和統計體系,增強統計數據的全面性、科學性。

4.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建設水平,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有效舉措,宣傳推廣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先進典型,倡導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費理念,在全社會營造加快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廣開活力之源、提供不竭動力。


責任編輯:陳楠